荣昌区聚焦“为民服务解难题”,将信访工作关口前移、重心下沉,转变工作作风,创新群众工作方法,2019年4月以来,以区政协委员的名义设立“委员工作室”,倾听民声、反映民意、服务民生、凝聚民心,打通服务群众“最后一公里”, 使工作室真正成为矛盾纠纷的“调解室”、社情民意的“收集站”、建言献策的“服务室”。截止2020年底,全区已设立41个委员工作室,接待走访群众2243人次,解决问题123件次,帮扶困难群众141户,收集社情民意352条。
沉入基层办实事,专业服务促和谐
在荣昌区宇东律师事务所门前,一块“贺志敏委员工作室”的牌匾悬挂在醒目位置,格外引人注意。“我就是想告知广大市民,我在这里办公,有什么诉求可以到这里来找我。”荣昌区政协委员、宇东律师事务所副主任贺志敏说,工作室成立以来,已收集解决30多件民生问题。
“我丈夫长期在外地打工,从来不往家里寄钱,对我不管不顾。”今年5月,李女士来到“贺志敏委员工作室”寻求帮助。得知这个情况后,贺志敏耐心地对李女士进行了法律知识的普及,并通过电话对李女士的丈夫王大哥进行了《婚姻法》的普法释法教育。一来二去,当事人双方都认识到了自己的问题所在,不到一个月,贺志敏就调解成功,双方矛盾得以圆满解决。“如果走法律诉讼,这类案子往往是‘冰冷’的结果。”贺志敏说,以往处理这类案子是本职工作,而现在角度不一样,更多的从群众利益出发,要带着感情,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。
真心听民声,履责办实事,工作室以群众的需求和满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,充分发挥委员、律师在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方面的优势,不仅免费向群众提供民事案件调解服务,还能协助纠纷各方当事人通过自愿协商达成协议,帮助当事人省时省力省钱地解决纠纷,进一步推动矛盾纠纷解决方式多元化;通过了解群众真实意愿,收集真实信息,更好地化解矛盾纠纷,推动解决百姓身边的实际问题 ,成为矛盾纠纷的“调解室”。
政协委员在工作室接待群众
服务群众接地气,社情民意传上来
社情民意,一头连着群众,一头连着党委和政府,政协委员们沉下去,让社情民意浮上来。在走访过程中一方面促进社情民意收集,更好地服务群众,另一方面解决群众的困难问题。
“我们村的工矿企业关闭后,有闲置土地近一百亩,不知道怎么利用才好。”“作为社区干部,目前的困惑就是发展产业有些盲目,缺乏专家指导。”“我们村上有些组与组之间的路况太差,看能不能争取先把道路硬化了?”
“大家的想法我们都记下了,我们先了解目前村上发展有哪些困难,然后分类指导,一起努力助农增收,大家说要不要得?”荣昌区政协副主席刘治中到双河街道排山坳社区走访群众,收集群众意见建议,在“弱有所扶、难有所解、困有所帮”上做实事、办好事,切实把干部走访下访履职的触角延伸到基层。
委员走进基层,融入群众,与农户谈“幸福”,与留守孩子对话“成长”,与大学生交流“青春与责任”,与特色农业大户聊“生意经”……将信息和困难汇聚,真真切切为老百姓办实事,实现从“嘴上说到实在干”的转变,让委员工作室真正成为社情民意的“收集站”。
政协委员走访群众
凝心聚力谋发展,建言献策为民生
只有深入基层,委员们才能真正汲取需要的养分;只有到基层去,委员们才能增添为民服务的动力;也只有到基层去,委员们才能找到建言献策、破解难题的方法。
曾经的清江镇河中村,虽然自然风光秀美,但产业发展无特色、集体经济缺动力,是典型的“空壳村”。经过委员多次实地走访及建言献策,在“做好一道菜,铺好一张床,修好一条路,管好一座岛,备好一份礼,寻得一天乐”这“六个一”建设过程中,河中村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,同时积极引进小微型生产加工企业,让村民们在家门口就业。如今,河中村岛上已种植成片的枇杷、桂圆、柑橘,建起了广场、草坪、自行车赛道、亲水观光步道等,吸引了大量游客,村民人均支配收入也大幅提升。“我们河中村也过上了好日子!”看着眼前的变化,河中村党支部书记李仕友喜不自胜。
梁洪萍委员工作室,利用行业优势帮助困难群众创业就业。并撰写了《关于企业与人力社保局联合进行陶艺人才培训的建议》等提案,希望通过企业与政府的强强联合,以帮助更多的专业人才创业就业。
荣昌区铜鼓镇刘骥村的花椒,实现产业化发展;双河街道排山坳社区居民用上清洁的天然气;峰高街道石盘村便民服务中心硬件设施“从无到有”,村会议室安装了LED显示屏,空调及电脑;盘龙镇藕塘村小学硬件条件差,委员们向学校赠送体育用品和图书、书包、笔、书等;清升镇古佛山社区,委员们协调解决了2户贫困户低保问题,为一低保户筹集危旧房改造资金……,“委员工作室”为干部们履职尽责提供了平台,成为建言献策的“服务室”。